测测看,以下六种行为你命中了几条:
- 当持仓股票亏损时,你是否舍不得卖出,总觉得它会反弹?
- 你是否认为自己持有的股票比其他未持有的股票更有潜力?
- 即使有更好的投资机会出现,你是否依然坚守现有的持仓股票?
- 你买入股票后,是否会不自觉地寻找各种理由来证明它的价值?
- 当股票达到你的预期盈利目标时,你是否因为舍不得而不及时卖出?
- 对于持有的股票,你是否会更关注正面信息,容易忽略负面消息?
如果命中3条以上,说明你的投资决策已经受到了“禀赋效应”比较大的影响。
一、认识“禀赋效应”
“禀赋效应”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理查德·泰勒教授 在1980年提出,它指的是一旦人们拥有某项物品,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。
“禀赋”本义是指一个人拥有的智力、体魄等素质、天赋,此处可以理解为已经拥有的东西(物品、资源、财富等)。
简单来说,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拥有的,低估还未得到的。为了证实“禀赋效应”的存在,泰勒教授做过一个著名的“马克杯”实验。
选取了一批参与者,将他们随机分成两组。给其中一组每人发放一个咖啡杯,另一组则没有。然后询问拥有咖啡杯的人愿意以多高的价格出售杯子,同时询问没有杯子的人愿意以多高的价格购买。结果表明,拥有咖啡杯的人平均愿意以5.25美元的价格出售,而没有杯子的人平均只愿意以2.25美元到2.75美元的价格购买。
类似的实验还在不同的参与这种多次举行,结果都清晰地表明,人们在拥有某物品后,对其价值的评估会显著提高。
禀赋效应也十分常见,它总是不知不觉影响我们的生活:
明明工作很痛苦,每天上班像上坟,没有发展前景,但就是不愿意辞职,因为害怕辞职以后找不到更好的工作,所以就一直拖着,徒耗岁月。
明明发现对方不合适,可是因为谈了很久、付出了很多,分分合合就是断不了,勉勉强强结了婚,结果不久就离婚。
明明买的产品不太满意,用着也不喜欢,但就是舍不得丢弃,因为花了不少钱,所以宁愿忍受。
明明自己精挑细选的股票,没有如预期般的上涨、反而走出下跌趋势,但你就是不愿意止损,甚至认为是市场失效了。
二、“禀赋效应”在股票投资中的表现
行为金融的研究表明,禀赋效应会导致投资者对已持有的股票、基金等资产赋予额外价值,平均估值偏差达18-25%。它让我们在投资中做出了很多“屁股决定脑袋”的非理性决策,导致投资回报率差。
1.死守亏损头寸而不止损
当炒股高手都在断舍离的时候,亏钱的我们却舍不得手中精挑细选的股票,死守亏损。一旦我们持有表现不佳的资产一段时间,就更倾向于继续持有,寄希望于它们未来反弹,即使有证据表明这些资产不太可能恢复到之前的价值水平。更有甚者,会主动寻找蛛丝马迹的所谓“利好”、自诩“价投不看短线涨跌”来给自己信心。
2.错失更好投资机会
当游资、机构都在止盈出货的时候,浮盈的我们却不愿意立即卖掉浮盈的持仓,总觉得还有更大上涨空间。这种对持仓股票的“偏爱”,往往会让他们忽视其他更有潜力的投资机会,也可能导致有盈转亏。
3.过度自信
禀赋效应会增强投资者的自信心,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准确预测资产的价值和未来表现。这导致他们可能做出冲动的投资决定,而对市场风险或其他不利因素视而不见。
三、“禀赋效应”产生的原因
1.神经生物学的解释
随着脑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,认知神经学家和行为经济学家可以在行为实验的基础上,探究禀赋效应与人类大脑神经组织和神经活动之间的关系。
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,人类大脑负责给经济物品估值和报价的脑区主要包括前额叶皮质(负责人类所有高级认知行为、理性控制,被称为大脑总指挥)、眶额叶皮质(负责人类情绪的调控)和纹状体(包括伏隔核、豆状核和尾状核等,负责在自我奖赏系统基础上对目标导向性行为的激发和控制)。其中,起码四个脑区与禀赋效应相关,包括伏隔核、腹内侧前额叶、右侧岛叶和右侧额下回。
当人们评估自己拥有的资产时,大脑的岛叶(与情感记忆相关区域,被额叶、顶叶覆盖)活跃度显著提升,而负责理性分析的前额叶皮层活动相对减弱。这种神经机制的差异,导致投资者对持仓股票的价值判断平均会产生约20%的认知偏差。

神经生物学的证据还说明,进化赋予人类的刻入大脑的古老本能,使人类在与其他物种的竞争中逐步建立了巨大优势,但这种本能却也成为了大多数人们财富竞争的智明弱点。只有那些在投资中克服本能影响的人,才会在残酷的资本市场建立优势。
2.行为金融学的解释
大多数行为金融学家都认为,禀赋效应源于“损失厌恶” —— 相对于获得,人们非常不乐意放弃已经属于他们的东西。其具体的原因,主要有两个:
第一,熟悉偏好与路径依赖。人通常会更偏好自己熟悉和了解的事物,对已经“真金白银”持有的东西,熟悉程度自然会高于其他东西,这时可能会产生“舍不得”的心理。最常见的例子是在感情生活中,长久的相伴会让我们对伴侣产生一种依赖或依恋的情绪。当要分手时,你会不自觉的想起和对方甜蜜的过往、精彩的瞬间。
在股票投资中,熟悉偏好与路径依赖也是强化“禀赋效应”的重要因素。我们总是倾向于投资自己熟悉的股票,这些股票可能来自长期关注的行业,可能是所在公司的关联企业,也可能是饭局上某个朋友重点谈到的公司。这种熟悉偏好会让投资者形成路径依赖,即习惯性地遵循以往的投资模式和决策方式。
第二,损失厌恶与自我安慰。投资者在面对损失时,内心的痛苦感会远远超过获得同等收益时的愉悦感。当持仓股票出现亏损时,投资者为了避免这种损失带来的痛苦,会选择继续持有股票,期待股价反弹。同时,投资者还会进行自我安慰,寻找各种理由来支持自己继续持有,从而强化了“禀赋效应”,使他们在错误的投资决策上越陷越深。
一、投资决策如何应对“禀赋效应”
亏钱的股票舍不得卖,赚钱的股票又舍不得走。怎么破呢?
1.站在局外思考,保持理性、客观分析
首先,尝试“跳出来”看问题。假设自己暂不持有这只股票,基于客观数据,你还愿意买入这只股票吗?如果答案是不愿意,那就应该清仓,至少应该减仓。
其次,依据客观数据和信息分析股票,如基本面数据、股价趋势等,而不能仅凭个人喜好或直觉。
2.以交易系统对抗本能
交易系统能帮助投资者明确投资目标和策略,规范交易行为,避免因冲动而做出错误决策。要明确买入的理由、买卖的条件、止损止盈的设计,并记录下来。最好在买入时就设定好类似“条件单”的操作,避免纪律性弱、执行不了的问题。
3.定期复盘与投资组合再平衡
复盘能让投资者回顾投资过程,总结经验教训,发现投资中的问题。通过分析持仓股票的表现、市场走势和行业动态,投资者可以判断股票是否还具有投资价值。根据复盘结果,及时调整投资组合,卖出表现不佳的股票,买入更有潜力的股票。一般来说,投资者可以每月或每季度进行一次复盘,确保投资组合始终符合市场变化和个人投资目标。
写在最后:
禀赋效应告诉我们:人类天生不擅长理性决策,散户也不会天然的擅长投资。但好在我们总是善于从亏损、痛苦中成长。
我们可以选择做“清醒的恋爱脑”:该止损时别犹豫,该调仓时别回头。毕竟,股市从不缺好股票,就像世界从不缺好对象。
VCAI.CN 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vcai.cn/index.php/caishang-bingfu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