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内容摘自国联证券氢能行业系列深度报告,系列报告共六篇:《“氢”洁世界,“能”创未来》,《绿氢——风正帆悬,平价在望》,《氢燃料电池汽车篇:氢风已至,蓄势待发》,《储运篇:氢经济发展之纽带,具备千亿市场潜力》,《膜电极篇》,《电氢替代迈入进行时》。六篇文章全面解读了氢能源的发展趋势、产业链关键环节、关键技术、政策导向及氢能源概念龙头股。
系列报告来自公开网络搜集,分享也仅限于个人学习,下载方式:关注公众号 【v形反转】后回复关键词【氢能源】即可下载。
一、“氢”洁世界,“能”创未来
氢能是我国解决能源安全及环境问题的重要能源途径。氢能核心优势在于清洁高效、可储可运、应用场景丰富、解决弃风光等,当前我国面临环境及能源安全双重考验,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更是要求我国加快向清洁能源转型,因此,氢能的发展将成为我国能源转型的关键补充。
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氢能全产业链,产业发展路线清晰。氢能产业链包括制氢、储运、加氢站、氢燃料电池应用等多个环节。其中制氢端我国拥有丰富的氢能供给,约占全球氢能供给三分之一,储、运、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序进行,氢燃料电池性能已满足商业化需求。按照白皮书发展规划,未来我国氢能发展将分阶段稳步进行:1)制氢端短期优先选用工业副产氢,中期采用化石能源制氢结合碳捕捉技术,长期采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;2)储运端将按照“低压到高压”“气态到多相态”的技术发展方向,逐步提升氢气的储存和运输能力;3)燃料电池系统端将持续围绕功率、性能、寿命、成本四大要素而发展。具体应用集中在交通领域,从商用车切入、乘用车跟进。预计到2050年氢能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占比约为10%,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,年经济产值超过10万亿元,全国加氢站达到10000座以上,燃料电池汽车年产量达到520万辆。
氢&电耦合是构建我国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途径。我国能源发展逐步从总量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,能源效率、能源结构、能源安全已成为影响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关键所在。相比其他转型方式,氢能与电能结合将成为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途径。氢能与电能同属二次能源,更容易耦合电能、热能、燃料等多种能源并与电能一起建立互联互通的现代能源网络。更为重要的是,氢能可实现不连续生产和大规模储存,这将显著增加电力网络的灵活性。
政策扶持是大规模商业化的关键。从氢能实际应用来看,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高效利用的最有效途径,当前氢能产业链已初具雏形,但燃料电池汽车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依然受经济性及实用性制约。因此,产业发展初期的政策扶持显得尤为重要,政策扶持下产业进入规模化-降本-开拓市场的良性内循环,此外,持续的技术进步也将反哺解决各环节核心技术的成本制约,进一步提升商业化竞争力。
二、绿氢——风正帆悬,平价在望
根据氢能生产来源和生产过程的排放情况,人们又将氢能分别称为:灰氢、蓝氢和绿氢。绿氢,是利用可再生能源(例如太阳能、风能、核能等)发电后转化为电能,将电能通过电解水制氢设备转化成氢能。因其制取过程中只产生水,碳排放可以达到净零。故绿氢被称为最纯正的绿色新能源,在全球新能源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
中国承诺“双碳”目标,推动绿氢在脱碳领域规模化应用。随着我国“3060双碳”目标的提出,全社会生产资料将向着低碳化及净零排放方向发展,绿氢作为连接可再生能源与终端应用场景的绿色二次能源,将在工业、建筑、交通等领域扮演深度脱碳的重要角色。根据氢能联盟数据,在碳中和情形下,预计到206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由目前的0.37亿吨增至1.3亿吨左右,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由目前的5%提升至20%,工业及交通将是主要增量领域。碳中和的世界将高度依靠电力供能,电力将成为整个能源系统的支柱,尤其是风能和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电力。
到2030年可再生绿氢或将实现与灰氢平价。从当前绿氢产业发展阶段来看,整体处于产业导入阶段,制约绿氢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核心因素在于制氢成本。通过对可再生电解水绿氢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拆解及预测,到2030年国内一些可再生资源优势区域,其绿氢成本将实现与灰氢(10元/kg左右)平价,到2040年则基本实现平价。
三、氢燃料电池汽车:氢风已至,蓄势待发
“以奖代补”政策实施,氢燃料电池车产业化提速。氢燃料电池凭借能效高、零排放等能源优势,将成为氢能在交通运输领域核心增量应用。在“2060碳中和”背景下,氢燃料电池汽车将助力交通运输实现深度脱碳,且将率先在商用车尤其是重卡领域中得到应用,与纯电动实现差异化场景布局。
燃料电池系统国产化率持续提升,近年有望实现全国产化。当前燃料电池系统国产化程度已从2017年的约30%提升至60%-70%,电堆、膜电极、空压机、氢气循环泵等核心部件均可自主生产,气体扩散层、催化层和质子交换膜等核心材料也在加速研发中,普遍处于送样测试验证阶段,我们预计未来2-3年氢燃料电池产业链有望完全实现国产化供应。
到2030年氢燃料电池重卡TCO有望实现与柴油重卡平价。经过多年发展,当前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已逐步由基础布局向市场化、规模化方向发展,但高企的成本依然是氢能车最大的限制性因素,我们对未来10年氢燃料电池重卡全生命周期成本做出预测,在政策支持、技术进步、国产化水平提升、规模化生产等多因素加码下,到2030年氢能重卡TCO将实现与柴油重卡平价。
燃料电池系统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环节,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目前仍是车用主流技术。燃料电池系统关键材料:(1)催化剂要求为活性高、稳定性强、耐久性等,当前催化剂多为掺杂铂贵金属(Pt)的 Pt/C 催化剂;(2)质子交换膜性能好坏直接决定氢燃料电池的性能和使用寿命,国内生产的膜电极中多数使用戈尔(Gore)的增强复合膜;(3)气体扩散层(GDL)在氢燃料电池中起到支撑催化层、收集电流、传导气体和排出反应产物水的重要作用,气体扩散层核心材料碳纸被海外垄断,龙头主要是日本东丽、加拿大巴拉德动力系统及德国 SGL 三家企业,而国内碳纸/碳布产业化速度较慢;(4)双极板:石墨板为当前主流,金属板为突破方向。
四、储运:氢经济发展之纽带,具备千亿市场潜力
储运是氢能产业链核心环节之一,也是氢能向规模化发展的基础保障。由于氢储运方式的多样性,根据氢的形态可分为气态、液态、固态储运,各储运方式在使用范围及经济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,且伴随氢能产业不同发展阶段,氢储运发展也将随之发生变化。因此本章节侧重点在于梳理各氢储运方式适用性,并结合氢能各发展阶段给出氢储运投资主线。
氢储运承上启下,千亿级市场规模。储运是氢能产业连中连接制氢端与需求端的关键桥梁。我国氢能资源呈逆向分布,在资源上“西富东贫、北多南少”,在需求上则相反,这就决定了储运环节在整个氢能产业链的重要性。据氢能联盟预测,到 2040 年,我国氢气年需求量将增至5700 万吨,庞大的氢能需求将带来 5200 亿左右的储运设备市场规模。
储运技术丰富多样,由近及远多方向协同发展。按照氢的不同形态,可将氢储运分为气态、液态、固态储运。氢能发展初期,氢用量及半径相对较小,此时高压气态储运更具性价比;氢能发展中期,氢气需求半径将逐步提升,将以气态和低温液态为主;远期来看,高密度、高安全管道输氢将被实现。总体而言,氢能储运将按照“低压到高压”“气态到多相态”的方向发展,由此逐步提高氢气储存和运输的能力。
氢能储运投资主线。随着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落地,氢能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期,推动储运关键设备及材料需求快速增长。氢能发展初期,与高压气态储运对应的氢气承压设备(如储氢瓶)、气体处理设备(如氢气压缩机、净化设备等)及相关核心材料(如碳纤维、吸附膜等)将率先得到大规模发展;氢能发展中期,用氢规模、运输半径的提升将推动低温液氢储运设备需求增长(如透平膨胀机、正仲氢转换器、液氢泵等)。根据氢能产业发展不同阶段,给予三条投资主线:
- 氢能发展早期阶段,高压气态储运技术成熟,商业化程度高,其中车载储氢瓶将率先受益氢能车规模提升,建议关注储氢瓶龙头,以及同样受益的高压储氢瓶核心材料碳纤维。
- 氢能发展中期,低温液氢将满足大规模、长距离氢能需求,低温液化装备作为产业链核心环节将快速发展。
- 规模化的氢能储运通常伴随大量的气体处理需求,包括压缩、净化等。
五、膜电极:核心材料国产化,助推氢能车商业化
膜电极是氢燃料电池的最核心部件,是多项物质传输和电化学反应唯一场所,决定着电堆性能、寿命和成本的上限,高性能、长寿命、低成本的膜电极对于加速氢燃料电池商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。目前膜电极占据电堆成本的70%左右,其成本主要由质子交换膜、催化剂和气体扩散层构成。
“以奖代补”加速氢燃料电池车产业化,膜电极有望迎来需求增长。随着“以奖代补”、氢能城市示范圈、氢能发展中长期规划等重磅政策陆续推出,氢燃料电池已具备商业化落地基础,膜电极产业有望迎来需求的快速增长,据我们保守测算,到2025年及2030年,国内氢燃料电池车产销规模将分别达到2万辆及10万辆,对应膜电极需求分别为24万、150万平米,市场规模分别为23.4亿元、57.2亿元。
膜电极核心材料国产化加速进行,成本进入下行通道。当前国内氢燃料电池系统产业链几大核心环节中,电堆集成、辅助系统、膜电极组件已实现国产批量化生产,且性能达到国际水平,而膜电极核心材料基本依赖于进口,其国产化进程直接影响氢燃料电池产业降本节奏,我们认为未来3-5年膜电极核心材料(质子膜、催化剂、扩散层)有能力实现完全国产化,推动氢燃料电池快速降本:
- 质子膜:国产质子膜正开始从试样检测向小批量商用阶段过渡,其中东岳未来氢能、苏州科润进展较快,具备批量供应能力;
- 催化剂:国内参与者众多,解决规模化供应产品一致性、寿命是关键,国内济平新能源、氢电中科等进展较快,产品覆盖已国内多数电堆企业;
- 扩散层:参与企业相对较少,目前通用氢能已打通碳纸工艺,并建成国内首条卷对卷连续化生产线。
氢燃料电池已具备商业化落地基础,成本占比最高的膜电极有望迎来需求高速增长。关注具备一体化先发优势的膜电极组件企业;关注具备设计&制备能力,打通核心工艺的膜电极原材料企业。
六、电氢替代迈入进行时
新能源发电量占比持续提升,电氢经济性不断改善,经济利用下电氢成本已经接近灰氢并低于蓝氢,电氢在化工领域替代应用有较大发展潜力。
新能源规模化孕育电氢新机遇。《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》提出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5.3%,电力现货市场发现电力价格分时特征,部分新能源占比高的现货省份的电能量价格低于0.05元/kWh的年度时长已达1000小时以上,电力现货在全国快速推广为电解水制氢产业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。
电氢经济性初步显现。考虑电网电解水制氢(并网制氢)和风光一体化电解水制氢(离网制氢)两种方式:并网制氢模式下存在经济利用小时数,以制氢成本最优为目标时,2022年山西、甘肃两省制氢成本最低约为15元/kg,经济利用小时数分别为1915h和2875h,当考虑出售高纯度氧气时,冲减后的制氢成本最低约为10元/kg;离网制氢模式下现货五省成本约为13-17元/kg,考虑氧气冲减后的成本约为8-11元/kg;均已经接近煤制氢约7-11元/kg成本,低于天然气制氢约15-20元/kg成本。随着电耗水平下降、利用小时数的提升,电氢成本仍有较大下降的空间。
氢氨一体化优势突出。西北制氢与目前下游应用地理距离较远,若引入氢气运输环节,则会额外带来6-8元/kg的成本增量,无法在经济性上彻底替代煤制氢;若采取就地新建如合成氨装置等下游配套产能,则成本增量仅2.5元/kg。绿氢、绿氧、绿氨一体化生产模式经济性较好,综合利用成本已经接近于煤制氢。
电氢替代加速,行业放量空间较大。目前多地出台电解氢产业扶持政策,部分政策对经济性改善明显,大型央企纷纷布局电氢项目抢占绿色能源先机。根据我们的测算,2023-2025年,预计新增电解槽装机约为2.39/5.51/14.27GW,仅占新增新能源装机的1.49%/2.76%/7.13%;年制氢总量仅占氢气需求的1.4%/2%/3.5%,预计到2030年,电氢占氢气总产能比例可达15%以上。目前新能源电力供应与下游氢气替代并无明显瓶颈,经济性驱动发展,行业空间较大。
电耗、产氢压力及纯度、电解槽系统调节能力等技术性能对经济性有很大影响,优质电解槽系统可以带来明显的成本优势,未来份额或向技术领先的企业靠拢。
下载:关注公众号 【v形反转】后回复关键词【氢能源】即可下载
VCAI.CN 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vcai.cn/index.php/hangye-20230526-qingneng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