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各大厂商布局大模型进手机
据报道,苹果日前在arxiv发表论文,介绍了一种可以再超出可用DRAM容量的设备上运行LLM(大语言模型)的方法。论文称,LLM密集的计算量和内存要求对于DRAM容量来说是一大挑战,该论文构建了一个以闪存为基础的推理成本模型,将在两个关键领域进行优化:减少从闪存中传输的数据量、更多更流畅地读取数据块。这意味着,该项突破性研究扩大了LLM适用性和可及性,苹果将生成式AI集成到iOS18的计划或将加快推进。
事实上,苹果不是第一个让大模型进手机的厂商。早在10月4日,Google发布的全新Pixel8系列手机就推出了多项AI功能:Magic Editor 和Zoom Enhance,通过生成式 AI 技术改进照片处理;Audio Magic Eraser 和 Video Boost,提升音视频呈现质量;还有多语言支持和智能助手,提高语言交流和操作便捷性。这些 AI 功能有望显著提升手机性能和用户体验。
国内方面,vivo于11月13日发布的X100,搭载了vivo自研的蓝心大模型,落地终端侧70亿参数大语言模型,跑通端侧130亿参数模型,全面覆盖核心应用场景。
华为Mate、三星、小米、荣耀等国内外手机厂商也纷纷布局将生成式AI搬上手机。在智能手机市场已进入存量时代的今天,大模型融入手机已经是大势所趋。
二、AI手机的优势
相比普通智能手机,AI手机更接近个人专属的智能助理,在以下场景具有明显优势:
- 更智慧,体验更好。AI手机能够利用大模型进行自然语言的理解和推理,从而实现更复杂的意图识别,支持多种方式的交互,提高用户的交互效率和智慧体验。
- 更强大,能力更丰富,应用场景更多。常见的照片编辑方面,可以实现照片模糊消除、表情替换、背景更改等功能;在音视频方面,可以实现文生视频、影音录制优化等功能;在网页浏览方面,可以自动生成摘要、朗读和翻译。
相比常见的云端大模型(如ChatGPT),手机端AI大模型更接近AI终端的终极形态:
- 更安全。AI手机嵌入的大模型将数据处理和分析放在本地设备上进行,不需要将个人数据上传到云端,从而保护用户的隐私安全。这对于一些敏感数据的处理尤为重要,比如医疗健康数据、金融交易数据等。
- 更精准。手机用户以自己生成的数据训练大模型,智能助理类服务将更加准确;AI手机可以浏览所有手机上的资料、也可以实时处理最新的用户数据,训练也更加高效。
- 离线可用。在没有网络连接的情况下,AI手机大模型可以继续运行,提供离线的人工智能服务,例如旅行、尤其是出国。
- 更易普及。ChatGPT从爆火到现在声量渐低,与算力掣肘、表现形式单一、答案准确度通常不及预期等固然有关,但ChatGPT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性不强也是主要原因之一。而AI手机本地算力、通用模型+个人数据优化、高频使用场景,使得AI真正解决用户核心需求。
当然,手机端大模型也有一些限制和挑战:
- 能耗问题。大模型需要消耗大量的计算资源和能源,而手机本身能源有限,所以需要低能耗、算力强的芯片。
- 安全问题。由于是“个人专属”的大模型,除了数据安全,模型安全也是AI手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。
三、AI手机的市场空间
据市场调查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《生成式AI智能手机出货量洞察》报告:2023年生成式AI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在4700万支左右,在整体智能手机中占比约4%;2024年出货量有望突破1亿支,占比提升至8%;2027年出货量有望达到5.22亿支,占智能手机比重40%——2023-2027年复合成长率达83%。
四、产业链及概念龙头
- AI手机终端品牌,如传音控股、小米集团等。
- 大模型输入端相关,AI手机更重视传感器、摄像头、算法等,典型企业如韦尔股份、奥比中光。
- 大模型输出端相关,AI手机展示内容更丰富,对显示面板也会有更高要去,比如折叠屏相关的东睦股份、精研科技。
- 手机存储,AI会带动内容快速增长,对存储容量的需求更高,主要企业如深科技、江波龙、佰维存储等。
- 手机算力,国外大厂仍占据绝对领先,国内企业有华为海思、紫光展锐等。
- 数据传输、散热等,企业有泰凌微、创耀科技、精研科技等。
VCAI.CN 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vcai.cn/index.php/zhuti-20231222-aishouji/